方丈言教|大慧宗杲的禅法思想及其在中国禅宗史的地位(下)

方丈言教|大慧宗杲的禅法思想及其在中国禅宗史的地位(下)

二、大慧宗杲的禅法思想


1

“具正信,立正志”的入道前提

“禅不在静处,不在闹处,不在思量分别处,不在日用应缘处。然虽如是,第一不得舍却静处、闹处、日用应缘处、思量分别处,忽然眼开,都是自家屋里事情。”大慧宗杲认为要参悟佛道,首先要“具正信,立正志”,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修行,最后达到参悟大道。


方丈言教|大慧宗杲的禅法思想及其在中国禅宗史的地位(下)


宗杲禅师的禅法虽以看话禅著称,但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示众说法。他认为,想要学佛入门,想要参禅入道,就必须“具正信,立正志”。在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》中提到:“具正信,立正志,此乃成佛作祖基本也。”禅是般若智慧的别名,时人学道,多半是半进半退,没有决定信和决定志,在遇事不利时则火急参禅,事情过去了也就放弃了参禅,像这种要深入如来大寂灭海,出离生死,那是不可能的。


因此宗杲禅师反复强调,想要参禅悟道,必须具备决定信和决定志,这是前提和条件。无论遭遇顺境还是逆境,都能经受住考验、经得起诱惑,内心都能如如不动,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佛参禅的大门,证得无上正果。


方丈言教|大慧宗杲的禅法思想及其在中国禅宗史的地位(下)


2

“即心是佛,佛不远人”的

“佛法即世间法”思想

关于“即心是佛,佛不远人”的“佛法即世间法”的思想,大慧宗杲禅师给予了高度关注,他在继承临济宗“即心是佛”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造。他经常讲:“不是心,不是佛,不是物,是什么?”他认为“迷自心,故作众生;悟自心,故成佛。而众生即佛,佛即众生,由迷悟故有彼此也。”因此他提出“即心是佛,心与诸佛一体无二”的命题,将众生的本心与佛的关系比喻为水与波、拳与掌的关系,“如拳作掌,似水成波,波即是水,掌即是拳”。


“是以一佛入一切佛,以一切佛入一佛,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,乃至不着一切世间窟宅者之所住处。”大多数人有个想法,以为一定要离开世间才能追求真理,而不知道真理恰恰就在世间,如果舍弃世间的相而谈实相,那与水中捞月没有区别。走偏锋的人往往喜欢在深山老林独处,这充其量就是“枯禅”。宗杲禅师提倡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,世间法即是佛法,佛法即是世间法,行住坐卧是佛法,吃饭穿衣也是佛法。


方丈言教|大慧宗杲的禅法思想及其在中国禅宗史的地位(下)


3

“以悟为则”的看话禅思想

中国禅宗自达摩祖师东传以来,经历了由依教奉到呵佛骂祖,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,由一脉相承到五家分禅,由文字禅到默照禅、话头禅的漫长历程。


大慧宗杲禅师所处的时代,正盛行默照禅、文字禅。他说:“近年以来,禅有多途,或以一问一答,末后多一句为禅者;或以古人入道因缘,聚头商搉云这里是虚、那里是实,这语玄、那语妙,或代或别为禅者;或以眼见耳闻,和会在三界唯心、万法唯识上,为禅者;或以无言无说,做在黑山下鬼窟里,闭眉合眼,谓之威音那畔父母未生时消息,亦谓之默而常照为禅者。”在他看来,这四种禅都是邪禅。


方丈言教|大慧宗杲的禅法思想及其在中国禅宗史的地位(下)


同时,宗杲禅师指出,当时盛行过分依赖古人公案的公案禅和注重默照的默照禅,正是学道人的两种大病:“一种多学言句,于言句中作奇特想。一种不能见月亡指,于言句悟入,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,便尽拨弃。一向闭眉合眼,做死模样,谓之静坐观心默照。更以此邪见,诱引无识庸流曰,静得一日,便是一日工夫。”


三、结语


禅宗在南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,忻州径山寺作为禅宗“五山之首”不仅是千年古刹,更是祖宗道场,其影响力不仅存在于国内,随着文化的深入交流、借鉴,还影响了日本、朝鲜半岛等。


方丈言教|大慧宗杲的禅法思想及其在中国禅宗史的地位(下)


大慧宗杲禅师作为径山寺的祖师,其禅法思想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。尤其是“看话禅”的一时兴盛,对于后世念佛禅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,后世多提倡看话禅与念佛禅相结合。


同时,看话禅提倡重视与实践相结合的参禅方法,认为参禅应该回归本源,注重体悟,纠正了文字禅和默照禅的参禅之法,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禅宗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流弊,使中国禅宗呈现出一片复兴的景象,对禅宗禅法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佛教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,可以说今天中国绝大部分的禅宗道场,基本沿用了“看话禅”的修行方法。


方丈言教|大慧宗杲的禅法思想及其在中国禅宗史的地位(下)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