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|如何处理学佛过程中的“疑”?
疑,是疑疑惑惑,犹豫不决的意思。起了这个疑心,则于佛法不能生正信,遂失如来无上知见,故此疑心,实为众恶之本。但是要知道,此疑不仅为众恶之本,也是万善之先,比如禅宗看话头,一开始就要人起疑情,则以此疑为宝,所谓“大疑则大悟,小疑则小悟,不疑则不悟”。
此处所讨论的疑,非禅宗之疑,而是犹豫不决之疑,能盖覆真心,退失信愿,于诸佛之无上妙法中,不得生于信心。《华严经》云“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”如果没有信心,则于佛法之中,空无所获。
想要研究佛学深邃佛理,非从信入手不可,故云“天雨虽多,岂能润无根之树,佛门广大,亦难度不信之人”,无信之人,犹如无根之树,佛海广大虽如天雨之多,也难润无信根之人,纵经尘劫,亦无利益。
譬如有人入于宝山,往取珠宝,若无其手,终无能取。无信心的人,也是这样,所谓三明六通、四谛六度、三十七道品、十力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等法,都是如来宝藏,如果没有信心,则于佛海中,难得实益。
疑有三种:疑自、疑师、疑法
一、疑自
想要修行佛法,却认为自己善根微薄,罪障深重,不是道器,不敢跟随学习佛陀教法。如果心里抱持着这种疑惑,则禅定之法,终不得开发。
要知道我们从无量劫来,何曾不发过大心,不修过大行,一定是早就种了善根,况且如果没有善根,又怎么能得现在这个人身。
一切圣贤,皆由凡夫做,十方诸佛,亦从众生成,决无天然弥勒,自然释迦,自当相信自己宿世善根深厚,不要自轻,相信我们皆是长者真子,正好从此发大勇猛,进修胜法,何愁佛果不证,涅槃不得。
二、疑师,即疑他
看到我所亲近的大德尊宿、善知识,观其威仪,动静相貌,与平常人无异,无有一丝毫过人之处,由此而产生怀疑,他尚且没有修行成道,又怎么能教我,既无过人之处,而欲教化于人,恐怕以盲引众盲,相牵落火坑,我若事奉之,终必有害无益。
如果心里产生这样的疑慢,则般若之门深闭。修行人切不可因人而弃其法,所谓依法不依人,否则妄生批评,横论长短,是大愚且狂之辈。
比如雪山大士,从鬼以请法,帝释天主,拜畜而为师,这正是依法不依人的例子。须知师虽不清净,也应当生一种诸佛之想,因为他虽然是凡夫身,但是为我们说的却是诸佛之法、诸佛之行,因此应当以观佛之心而视师家,须翘勤恳切,闻法如对佛面。
三、疑法
世间之人,大多数以先入的观念为主,而对于后来所接受的法义不能生信。比如修止观,则怀疑此止观法门,是真是假,修习止观之法究竟能离苦还是不能。又或者如念佛之人,则疑念佛法门,是否能生西方?是否能见阿弥陀佛?诸如此类,如果于法生疑,则时时改途易辙,朝三暮四,疑惑痴闇,覆被真心。如是则法不染心,永失如来无上涅槃。
我们自无始至于今日,疑惑之根深厚,想要无所疑惑,实在是很困难。但在世即便有疑,也应当常常随喜善法,切不可因为疑惑因缘,而丧失般若妙法。
譬如于歧道,十字街前,岔路甚多,究竟以谁为是,以谁为非,务须自具择法之力,惟以利好者行之,谓自要于己有好处者,则无庸疑惑,勇猛精进前行可也。
佛教法门虽多,穷其究竟之处,无非归于一实,所谓“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”,贵在惟专惟勤,一门深入,入一无妄不起思量分别,蓦直行去,自有到家之日。
佛法之中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,倘若无有信心,虽在佛法之中,而与佛法不能相应,不能得佛法真实利益,空无所获。既然如此,须觉知疑悔之过患,急当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