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处|思惟诸苦,最能引发出离心(下)

学处|思惟诸苦,最能引发出离心(下)

五、怨僧会苦五相:

(一)与彼会生忧苦故。即与怨憎的人相会之时,心怀怨结,引生忧苦。

(二)治罚畏所依止故。倘若与自己有怨恨的人有权有势,一朝会面,畏其假借权势治罚于己,于治罚生起怖畏故苦。或由自己对于怨家曾作不善恶行,畏其报复,受到治罚。所依,就是说怨憎的人会面是产生治罚畏的所依止缘。

(三)恶名畏所依止故。与怨憎人相会,恐其诽谤自己为作恶事的坏人,诬加种种恶名恶称,心生忧苦。或自己曾作恶事,为怨憎人所知,畏其揭露自己的丑恶名称,心生忧苦。

(四)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故。即由与怨憎人相会,怖畏其治罚等苦逼迫以致于命终,心生忧苦。

(五)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。与怨憎人相见,由怀怨结不舍,为了报复怨恨,造作种种恶行,违越了善恶因果律的正法,当堕恶趣,心生恐惧故苦。

六、爱别离苦五相:

(一)舍离亲爱人苦。

(二)由此舍离为因缘,引生语声忧愁叹息等苦。

(三)由此忧叹等为因缘,身受扰乱苦。

(四)念其恩德等思恋其人,引生心意热恼苦。

(五)由其人远离故,应当受用的快乐事,如聚首谈心,戏论欢娱等,皆有所缺乏故苦。

学处|思惟诸苦,最能引发出离心(下)
学处|思惟诸苦,最能引发出离心(下)

七、求不得苦五相:

《瑜伽师地论》说,如爱别离苦,求不得苦,当知亦尔。即(一)谋求不得苦,(二)语生愁叹,(三)身受扰乱,(四)意生热恼,(五)受用缺乏。

八、五取蕴苦五相:

(一)生苦器故,即五取蕴是受生的苦器。(二)依生苦器故,即五取蕴为老病死等苦的生起之所依止器。(三)苦苦器。(四)坏苦器,即五取蕴是苦苦、坏苦的相重性之所随逐(依附)器,遇缘即能现起。(五)行苦性,五取蕴体性刹那迁流不住,非安稳法,故是行苦性。

《法句譬喻经》说:“昔佛在舍卫国精舍,时有四比丘,坐于树下,共相问言:一切世间,何者最苦?一人言:天下之苦,无过淫欲。一人言:世间之苦,无过嗔恚。一人言:世间之苦,无过饥渴。一人言:天下之苦,无过惊怖。共诤苦义,云云不止。佛知其言,往到其所,问诸比丘,属论何事。即起作体,具白所论。佛言:比丘!汝等所论,不究苦义;天下之苦,莫过有身。饥渴寒热,嗔恚惊怖,色欲怨祸,皆由于身。夫身者,众苦之本,患祸之元;劳心极虑,忧畏万端:三界蠕动,更相残贼,吾我缚着,生死不息,皆由身兴;欲离世苦,当求寂灭。摄心、守正,泊然无想,可得泥洹,此为最乐。”

除此八苦之外,还有其余种种苦相。修解脱行的人,应如理思惟,引生出离心,趣求解脱道。

学处|思惟诸苦,最能引发出离心(下)
学处|思惟诸苦,最能引发出离心(下)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