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被尊为“经中之王”,读诵研习皆有无边利益。只是三译《华严》都有数十万字之多,仅唐译《八十华严》便足有八十卷之多,而这也仅仅是龙树菩萨从龙宫中取出流传人间的下本《华严经》,且译为中文的还并不完整。我们想了解经文大意,势必先要划分段落。与原文最为贴合,也是最重要的分段方式,莫过于七处九会。
处是处所,会为集会。世尊开演《华严经》,于七个处所,集会九次,方始说完,故称七处九会,下面将略述这七处九会说法的具体内容。
普贤菩萨根据依正二报庄严的由来加以解说,往昔毘卢遮那如来居华藏世界时,强调因圆果满所显二报,由于修因广大,所获果报无穷,三世诸佛皆以利生因果来严净剎海,所以劝请后世众生如法精进奉行。
文殊菩萨与九首菩萨相互问答,以彰显万法理性,说明十信慧解。这就是〈菩萨问明品〉中,以明智生信之意义,须经信心、念心、精进心、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护法心、回向心、戒心、愿心之十种修学,才可成就十信法门。
十住法门是令圆信真实法者能证入十住位,而生如来家,并依据根本智而住,便可永不退转其贤人位。故于其中须修学发心住、治地住、修行住、生贵住、方便具足住、正心住、不退住、童真住、法王子住、灌顶住的十住行,来圆满自利,此为下贤位,因初安住于佛法中,信心不动摇依佛法而住,得到佛的智慧成不退转菩萨。
对于菩萨的修行,除了依据智能发起信心,然后住于佛住地位外,更应繁兴万行。将利他之行修习圆熟,以佛的根本智起普贤行,来资助悲愿的圆成,此为中贤位。菩萨学三世诸佛乃须依“十行法”(欢喜行、饶益行、无违逆行或无瞋恨行、无尽行、离痴乱行、善现行、无着行、难得行、善法行、真实行)而修行建立因行趋向佛果,并经十无尽藏成就,令它们坚固生长,不容破坏。
十住、十行法门的修行阶段,是偏向于出俗心较多,大悲心较少,然而在菩萨的修行领域中,悉以所修的一切善根福报回向有情,无所执着。因此必须要回前面的解行以向证真,以少善根引无量果,故回向心有大利,而回向菩提真如,总通五位,悲智双运,来利益广被一切有情。
十地法门是证道十圣位,此十地法通初彻末,依如来的根本智,依十种普贤行愿,修习差别智,长养十种慈悲门,令赴所发诸愿,悉皆圆满具足,才能成就萨婆若。《华严经》中的十地是修十种胜行,断十种重障,证十种真如,因此菩萨万行,皆为十地法门所摄,所谓欢喜地、离垢地、发光地、焰慧地、难胜地、现前地、远行地、不动地、善慧地、法云地。
等妙觉法门,等是相似均等之义,觉字是说明已经成就佛果的胜智,因为其行与智慧与佛相近似,所以称其名为觉,其法门是阐述菩萨波罗蜜、菩萨神通、菩萨乘、菩萨助道等海。
普慧菩萨当众观机问法,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成佛法门的二百个问题,普贤菩萨以他自己的修行实证经验来分析说明,指点解决方法。所谓普慧云兴二百问,普贤瓶泻二千酬,问一答十,以显无尽,才能成其二千普贤胜行。其内容主要分五位法门之因行及等妙觉之果位。一切修行都以成就佛果为根本,二千行门一时齐起,虽处世间而无染着,故谓之离世间也。
果法界法是总合圆融前面的五位因果,将智行合一成圆融自在的行门,也就是悟入毘卢遮那法身的境地,依善财童子南游的行迹,巡历五十三阶位次第的善知识,接受解脱法门的开示。在遍历一百一十个城市,最后进入弥勒楼阁前,一弹指间开庄严藏大楼阁。这是因为善财已经契入了弥勒菩萨、文殊菩萨的修行常道,进而可以摄受三世佛境因果,才会在一时、一际、一真法界间,显示出人人本具的妙德,如理具足,圆融自在,入于无碍解脱之门,得见种种不可思议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