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|佛教与节约


分享|佛教与节约

初入寺院便感知到佛教节约的传统,记得多年前在寺院斋堂用斋,饭讫便有行堂人员每人倒少许开水,正疑惑时见法师们都是把钵涮一涮,而后便一饮而尽,我也学着做了。后来请法师开示才知道这是佛教节约的一个行动。师父说:“佛观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;若人不了道,被毛戴角还。”法师解说了在《阿含经》里的一则故事,记载着小小一粒米饭的力量相当于一座须弥山的典故, 我听后深感震撼。

分享|佛教与节约


分享|佛教与节约


一粒米在我们看来,谈不上有什么价值,但要知道需要多少因缘和合才能成就这一粒米。

其实,惜衣、惜食不是为了惜财,是为了惜福。佛教把节约看作是惜福。“浪费可耻”不单单是一句口号,更重要的是一种惜福的心态。我们在谴责浪费,在珍惜粮食的同时,主要是修我们这颗惜福的心,这颗心是成佛的恭敬心,清净心、慈悲心,是智慧的菩提心,这才是我们珍惜粮食,珍惜福报的根本。



分享|佛教与节约






虚云老和尚谈节约粮食







民国高僧虚云老和尚,便是如此。在云居山时,冬天气候很冷,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皮都发黑了,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。比丘们吃到了又苦又涩的红薯皮,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。虚云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,等他们吃过饭后,老人家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。事后,比丘问他说:“师父都这么大年纪了,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!怎么还吃得下去呢?”老和尚叹口气说:”这是粮食啊!只可以吃,不可以糟蹋呀”。


分享|佛教与节约







印光大师节约粮食之事







印光大师的一生,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。衣、食、住等,皆极简单粗劣,力斥精美。大师每日晨仅食一碗粥,无菜。师自云:“初至普陀时,晨食只有咸菜,因北方人吃不惯,故改为仅食白粥,三十年有余。”食毕,以舌净碗,至极净为止。复以开水注入碗中,涤荡其余汁,即以之漱口,旋即咽下,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。至午食时,饭一碗、大众菜一碗,饭、菜皆尽。先以舌净碗,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,与晨食无异。师自行如是,而劝人亦极严厉。见有客人食后,碗内剩饭粒者,必大呵曰:“汝有多么大的福气,竟如此糟蹋!”此事常常有,余屡闻友人言之。



分享|佛教与节约






弘一法师的节俭







据弘一大师的弟子回忆,大师非常俭朴,他的一双僧鞋穿了15年,一把雨伞用了13年,就是身上穿的百衲衣,上面竟然有224个补丁,都是大师亲手所缝。弘一大师认为,世间的众生即便有福气,也要加以爱惜,万万不可把它浪费掉。因为现在已经到了末法时代,人们的福气是很微薄的,若不爱惜,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,就要受莫大的痛苦。故而,弘一大师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传统,在自己惜福、惜缘的同时,也常常告诫弟子们要懂得节俭、惜福。

分享|佛教与节约


近代高僧印光大师、虚云大师、太虚大师、弘一大师等等,也都是我们奉行勤俭节约的榜样。常言道“一饮一啄,当思来之不易”,倘若我们不知节俭,将极大的折损福报。其中,尤以浪费五谷为最甚,称之为暴殄天物也丝毫不为过。对比高僧们的事迹,再想想自己,倍加羞愧!

分享|佛教与节约


为了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落实到实际的修行之中,佛陀还提出:凡是修行佛法的佛弟子们,在进食当中要心存五种观想,即“食存五观”。

分享|佛教与节约

食存五观

一、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;
二、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;
三、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;
四、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;
五、为成道业,故受此食。


食存五观

分享|佛教与节约
分享|佛教与节约


从“食存五观”的内容中,我们也不难看出,佛陀是非常注重勤俭节约的,不希望弟子们浪费、挥霍,因为那样会折损他们的福报、障碍他们的修行。

“食存五观”既是防止铺张浪费、远离执著的一种修行方式,也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饮食之法。故佛教寺院的斋堂也称为“五观堂”。

积羽沉舟,滴水成河,节约让我们懂得勤俭惜福,更加珍惜自己当下拥有的,学会知足长乐、感恩一切。节约惜福是我们佛弟子修行的必修课,成佛须通过众生之缘方得圆满,一切皆是缘,惜福就是惜缘。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