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泉大和尚在戊戌弥陀圣诞日皈依法会上的开示
各位居士,今天因缘殊胜,昨天正好是冬至。中国人有一句话:"冬至大如年",按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冬至这天是"一元复始",冬至晚上特别长,阴阳转换的时节到了,从冬至开始阳气慢慢开始上升。冬至这个晚上夜最长,也就是阴气最重的时候,很多地方都会放焰口、超度、烛香祭祖等。冬至这天过了之后,慢慢阳气开始上升,一阳复苏,所以说"冬至大如年"。有些人把立春当作春天的来临,那是春天来临,而不是阴阳转换。所以冬至这天是很重要的。
今天大家来这里,是非常好的,随着阳气的上升,我们今天来的人大家道心也在上升,对佛教的信仰也在不断地增长。这是一种正能量,我觉得非常好。并且今天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,今天还是阿弥陀佛的圣诞。原来翰林寺定的一年有三次的皈依,都是在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,也就是农历的二月十九、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。
今天是农历的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,今年我们加了一场皈依法会。每年一年三次人太多,今天有两百五十多人就比较合适,也不会太挤,这就是因缘殊胜。所以有这么好的时间节点,我们来皈依三宝,要倍加珍惜、要感觉到非常荣幸,佛诞日在翰林寺皈依三宝。
皈依三宝以后大家更应该如理实践、如法修行,世俗上讲"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",现在社会上各种邪教、歪理邪说盛行,我们皈依以后作为佛弟子更加应该如法、如理地修行,千万不能盲从。
什么叫三宝?因为时间关系,我在这里简单地跟大家讲一下,三宝就是佛、法、僧三宝。
梵文中的"佛"汉义就是觉悟者,"佛者,觉也",他觉悟了达到一定的境界,我们把他称之为佛。他是没有烦恼、圆满具足的一个人,不象我们凡夫时时都在烦恼、痛苦当中,佛证得这个境界以后就没有烦恼。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说:"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",每个人都是未来的佛,因为众生具有妄想、执著所以称为凡夫。一旦我们通过修行把我们的烦恼、妄念去掉了,我们也就成了佛。当时释迦牟尼佛讲,他与众生没有差别,他的佛性也不比我们多一点,我们大众的佛性也不比他少一点,《金刚经》讲了"如法平等,无有高下",释迦牟尼佛就是为了追求众生的平等。
在印度等级制度非常森严,把人分成了四类: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、首陀罗。以前印度有本电影《拉兹之歌》,讲了等级不同的两位青年男女恋爱之后遭受到的压迫。今年上半年在印度也发生一个事件,一对青年男女,小伙子是最贫贱的贱民,女孩子是高等种姓的。两人自由恋爱后感情非常好,姑娘就跟着小伙子私奔了,结果被抓回来了。抓回来之后,小伙子就被活活打死了,这件事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。在今天的印度还有这样的事情存在,说明印度这个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森严。
释迦牟尼创建佛教之后就是想去除这种不平等的制度,追求人人平等。佛性每人都有,一点不少,我们要通过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,就是我们现在的经典来依教奉行。经典就是修学的法门,佛陀是我们所要依止皈依的。释迦牟尼佛已经离开我们两千五百多年了,佛陀出生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之间,因为业障深重我们出生在末法时代,如果福报好能出生在佛陀在世的时代,能够听闻佛陀讲法,就有机会顿超十地。这个业障就是我们的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妄想、执著,多了以后就沦为了凡夫。
我们一旦把我们的妄想、执著能够去掉,也就觉悟了,我们就是佛。佛陀用了种种法门来开示我们,《法华经》上讲:佛陀因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,为了众生的生死问题,出现在我们的世间。我们如何来了生死?就是要依照佛所讲的经典,这个经典是非常珍贵的,他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修行法门。
翰林寺这两天在举办冬至佛七,就是在这七天内,以念佛所产生的功德回向给往生的亲人。但是世间有错误的理解,错误地把念佛、念经的功德当金钱用。忻州现在还有这种现象,在冬至、清明烛香祭祖的时候烧锡纸元宝,一边折元宝一边念佛,这是忻州人的一种习俗。往往是这种习俗把大家引导到错误的方面,自己念佛把功德回向给祖先亲人还情有可原,有些干脆拿钱来买。以前有十元钱一千张黄纸卖,说这是《弥陀经》、这是《金刚经》、还有佛号……,不仅烧给祖宗,还要到菩萨像前烧,现在看看这就比较愚昧了。烧给菩萨变成开"后门"、行贿了,《弥陀经》上讲极乐世界遍地黄金、琉璃为地,难道菩萨还需要烧几张黄纸去用吗?这就有点误入歧途的感觉。
诵经念佛的目的有两个:一是去烦恼,通过诵经、念佛减少妄念,在佛堂里不允许聊天、玩手机,就是为了减少外缘,让大家一心一意念佛。在诵经一个字一个字念过去的时候,你没有时间去打妄想,师父木鱼在敲,你一想其他的事情都不知道念到哪里。当你全神贯注地看着这个经文在念的时候,你的妄念就少了,这就训练我们减少烦恼。
第二、经典上告诉我们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。《弥陀经》上讲:"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"最后达到"一心不乱"。仅仅一心不乱还不够,还要具备"福德因缘",《弥陀经》上讲:"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"。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先决条件。
有人说寺院里也不需要去,在家里念佛就可以了,这样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《弥陀经》上不是讲"执持名号",那我就一句佛号念到底,什么都不想。但问题你没有这个福报,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很难,一是要"一心不乱"。什么叫一心不乱?在念佛当中肚子饿了怎么办?你马上就想到"肚子饿了,要吃……"或者是"天气热了,要开空调",这些都是妄念。你能做到一心不乱吗?很难!从理论上我们能达到一心不乱,但在事相上我们怎样才能达到一心不乱?所以我们要去学习佛陀的教诲,要了解怎么来执待名号,怎样更好地执持名号?
另外一方面执持名号的目的是减少烦恼,最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要确保在心不乱的同时,还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可以少"福德因缘"。福德因缘哪里来?我们求福报就要从三宝地里求福报。出家人身上的这个衣称为僧伽梨,称为"福田衣"。本来一块好好的布,非要一块块剪碎了再拼起来,但这并不是多此一举,是表的法。我们要理解,不能看到师父们身上披的衣服,表的法的意思都不知道,福田衣就是给众生种福田的,大家到寺院里来,是给大家求取福报的。
我们在学习经典的过程当中要明白,经典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方法,我们只要按照佛经上面所讲的方法去做,通过实践我们也能成佛。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经义,了解之后我们平时做起来就容易做,在修行中就不会出问题。今天三皈依当中的皈依法,就是皈依佛陀所讲的这些道理、方法。依止这些方法、顺着这些方法,我们就能够了生死、就能够成佛。
皈依僧中的僧宝就是出家众,有两类:一类是贤圣僧,历代祖师、菩萨大德,他们也是僧 ,过去的僧。他们已经修得了十地菩萨的果位,或者证得了四果阿罗汉,有些已经开悟的大德,已经为佛教作出非常大的贡献,我们称他们为"菩萨僧"。所以我们每年也要纪念历代祖师。
我们从地藏菩萨的相去看,是一位比丘相。观世音菩萨在《普门品》当中讲:应以什么身得度,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。他就是显现比丘身来度化你,是随应来度化众生,他的大慈大悲就象千江映月,只要有水的地方都能看见月亮,只要你有发心的时候,都能有观世音菩萨的感应。
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是另一类——凡夫僧。今天我坐在这里就是一位凡夫,和大家一样要吃饭、睡觉,没有证得果位的都是凡夫僧。那凡夫僧我们要不要恭敬?我们不仅要依止菩萨僧,还要依止凡夫僧。因为他们是佛法传承的体现,他们今天在这里表的也是法;他们的存在,说明佛、法、僧的存在。
释迦牟尼佛在菩萨树下成道,他就是佛;然后他到鹿野苑度五比丘,讲了四圣谛、十二因缘这些佛法,这就是法;这五比丘依止佛陀出家,他们就是比丘,这样佛教的僧团就成立了。你们不要看现在有些小师父邋里邋遢,甚至还不守规矩,但是我们要从内心恭敬他们。因为他们表的是法,代表的是三宝的存在,我们只有恭敬,才有福报。佛教讲"有一分的恭敬,就有一分的福德",我们的福德因缘就是从这个恭敬当中来。
翰林寺在宋代的时候出现一位人物——济公。济公当时在翰林寺的时候人家认为他是一位破戒的比丘,最后翰林寺还把他赶出去。后来他去了净慈寺,去施展神通建了大雄宝殿。人家一看不是一般的和尚,是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。我们喝酒吃肉是贪口福,济公则是为了度众生,有个典故,他吃下去的鸽子嘴一张能飞出来。端过来的人在路上偷吃了一只鸽子腿,飞出来的鸽子少了一条腿,他有神通力在。
在寺院的斋堂门口有一幅对联:有维摩的手段斗金易化,无弥勒的肚皮滴水难消。没有弥勒菩萨的大肚能容,喝点水都消化不了;以维摩诘居士的手段,什么手段?神通力。维摩诘居士是佛陀在世时的一位居士、大菩萨。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经,唯一一部以居士的名字来命名的佛经,就是《维摩诘经》,非常珍贵。
有一个"罗什吞针"的典故,有好多的经典是由这位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。他非常精通佛法,并且精通梵文、汉文、巴利文,把经典翻译得非常好,流传千年,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他的译本经典。当年几个国家都在争抢鸠摩罗什,甚至不惜运用军队武力。抢到了以后,皇帝给他配了十几位美女。当时跟随鸠摩罗什翻译的人有上千,这些人看到鸠摩罗什破了戒,也打妄想,开始动歪脑筋。鸠摩罗什知道后,有天把大众召集起来,当着众人面吞了一把针,并且安然无恙。他告诉众人:我能做的事情你们未必能做,你们看有些事情我在做,但是你们千万不要学。你们应该学会翻译经典、应该学会修行,而不应该学其他的事情。鸠摩罗什曾说:若我翻译无误,死后舌头火化不烂。后来他圆寂之后荼毗,舌头果然没有被烧化,而是化为一朵莲花。
所以我们不要对师父妄加评论,这样只会造口业。我们皈依三宝,不是今天在这里拜师父,依止的是整个僧团,我今天在这里无非是证明,代表僧团接受大家的皈依。如果仅仅认为是拜师父的话,我认为就俗气了。不管走到哪里,出家师父都是我们的师父,我们都要恭敬礼拜。看见师父都要合掌,这就是我们的恭敬。至于师父在做什么,我们有句话讲"个人生死个人了",那是他个人的修持,他的事情。他说不定是菩萨来教化我们的,所以我要感恩他。
相反如果师父在做不合规矩的事情,我们对他恭敬、顶礼,这位师父当下生起惭愧心,他生惭愧心你就功德无量,因为你度化了他。所以我们要记住,不要去妄加评论,而要恭敬、顶礼,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。
《妙法莲华经》讲到观世音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,身为常不轻菩萨,菩萨对所有的人都顶礼膜拜。人家讨厌他、要打他,就远远地看到人家顶礼,顶礼好了转身就走,他说你们都是未来的佛,要恭敬你们。因为他的这种恭敬,他就成佛了。所以在生活当中,我们一定要对所有的师父恭敬、尊重。
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讲皈依三宝的意义,也就在这里。
编辑|慧容
摄影|一叶
责编|妙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