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藏法师”的“三藏”是什么意思?

“三藏法师”的“三藏”是什么意思?

我们在阅读佛经时,常会看到翻译者为某代的某位三藏法师,如“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”“陈天竺三藏真谛”等,而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莫过于“唐三藏”,亦即玄奘三藏。三藏法师就是通达三藏并能以法为师、以法师人的人,那么你知道这三藏是什么含义吗?

首先,藏字读“zàng”,是含藏之意,是指其中含藏着许多义理,因此佛教所有经典合在一起称为“大藏”或“藏经”,也可名之为“大藏经”,而寺院中的“藏经楼”也就是供奉存放藏经的处所。所以大家下次参观寺院时别再像一些武侠小说一样以讹传讹念做“cáng”经楼了,正确的读音应为“zàng”经楼——佛陀演说经典旨在化导众生,解决大家的种种问题,倘若收藏或是隐藏于高楼之上而不能广泛流通,岂不与佛教慈悲普度精神大相径庭吗?

既然藏是含藏之意,那么三藏又分别是什么呢?三藏分别是修多罗藏、毗尼藏阿毗昙藏,下面我们逐一说明。

“三藏法师”的“三藏”是什么意思?

修多罗藏即经藏,乃佛陀一生所说言教的汇编,也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。梵语旧译修多罗,新译修妬路、苏多罗、素呾缆、修多兰,乃梵音轻重不同而已。若照原义应翻作“线”,线能贯穿花朵,不令散失。古印度以贝叶记录佛语,用线贯穿,编制成册,流传后世。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,由于中国将圣人言教称之为经,如儒家的四书五经,道家的老子《道德经》等,所以翻译时将修多罗顺中国文化习惯译为“经”。又恐与他教之“经”混淆,解释时加一个字,谓之“契经”,是指上契诸佛之理,下契众生之机,契理契机,方名契经。像我们平日常常听闻读诵的《华严经》《法华经》《涅槃经》《楞严经》《圆觉经》《金刚经》《阿弥陀经》《药师经》,乃至仅260个字的《心经》,这都是三藏之中的修多罗藏,也就是经藏所摄。

毗尼藏即律藏,是佛所制定之律仪。旧译毗尼,新译毘奈耶,约义翻作“灭”,是指其能灭众生烦恼,正翻应作“律”。律者,法也,佛法之戒律,关于有犯无犯,犯罪轻重,其处断分割皆在律藏。律中也有声闻律、菩萨律的区别,出家师父们所受的沙弥戒、比丘戒等在声闻律典所摄,而菩萨戒则为菩萨律典所摄。在家居士修学佛法,受持的五戒、八关斋戒乃至在家菩萨戒的开遮持犯种种规定,都需要向毗尼藏,也就是律藏中去研究。

“三藏法师”的“三藏”是什么意思?

阿毗昙藏即论藏,是佛陀弟子和历代祖师对经、律中教义的解释与阐述。旧译阿毗昙是,新译阿毗达磨,翻译过来就是“无比法”,所有圣贤论著以其智慧分别一切法义,无法堪比,可见阿毗昙藏之殊胜。论藏当然也有声闻论藏和菩萨论藏的区别,但还有另一种分类方式,那就是将论分为宗经论释经论两种。其中宗经论是以经典的内容和宗旨为原则进行综合解说,并不具体地解释某一部经,例如《大乘起信论》就是马鸣菩萨为破小乘、外道邪见,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;释经论则是具体地解释某一部经的,例如《大智度论》就是龙树菩萨解释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。

以上便是三藏的含义,那这三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?应当知道,佛法浩瀚,总不出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,所谓“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”。经律论所诠显的正是这三无漏学的道理:经诠定学,律诠戒学,论诠慧学。这是一往言之,经藏主要显示禅定道理,当然也兼戒慧,律藏、论藏也是三学皆具的。另有一种解释:经诠一心,律规三业,论辨邪正。经藏诠显一心之理,一心就是定,如念佛得一心不乱等;律规三业是指佛弟子应如何规范身口意三业,戒律里一一都有说明;论典主在辨别何为邪法,何为正法,乃至大小偏圆顿渐等等,都要通过论典的智慧加以辨别。

“三藏法师”的“三藏”是什么意思?

发表回复